2021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活动系列一:习总书记对科学家精神的论述学习

2021-11-17 18:26:54

图片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把握大势、抢占先机,直面问题、迎难而上,完善国家创新体系,加快建设科技强国,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

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,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、革故鼎新的勇气、坚忍不拔的定力,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。


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

科学家精神的爱国情操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生性因子,具有强大的内驱力、向心力和凝聚力。理解科学家精神的爱国情操,能够深化爱国认知、加强爱国情感、坚定爱国行为,提升科学家对国家与民族的内在认同,从而增强克服险阻的驱动力、团结奋斗的向心力、协同发展的凝聚力。

中华民族一路走来,离不开中华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胆忠心。这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。爱国情操是其中最具体、最生动的表达。例如,我们交大的骄傲——茅以升校长,为阻止日军的侵略,保家卫国,毅然将呕心沥血新建成89天的钱塘江大桥炸毁;钱三强不惧威胁,毅然回到祖国怀抱;钱学森不畏压力,踏上五年漫漫归国路;郭永怀在生命最后一刻,用血肉之躯死死护住绝密实验数据;邓稼先为祖国“两弹”的研制,一头扎进大漠,隐姓埋名几十年;南仁东为“天眼”的设计与建设,于深山之中呕心沥血;钟南山作为抗击疫情一线的战斗者,80多岁高龄“逆行”驰援武汉……爱国情操赋予了中国科学家们最坚定的理想信念、最牢固的心理防线、最伟大的民族情怀,使他们成为带领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先行者。

图片

(茅以升)

“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”。我国正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斗。振兴中国科技事业,是科学家的时代使命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,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弘扬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。广大科技人员要超越“自我”,舍弃“小我”,追求“大我”,把爱国之情、报国之志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、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。

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

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。

2021年3月22日至2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:“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,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,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。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,积极鼓励支持创新。创新不问‘出身’,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。”

图片

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必须坚持科技为先,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。鼓励创新,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,而且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、努力维护科学家精神。特别是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,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,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;要不断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,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,破除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的不良倾向,减轻科研人员负担;要大力营造尊重人才、尊崇创新的良好氛围,推动追求真理、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蔚然成风。

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

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,这是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。由始至终,他们都在科研中下“真”功夫、“细”功夫。正是他们这种敢于突破、敢闯新路的追求和志向,才开拓了新领域、攀登新高峰。2020年9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:“有研究表明,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,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,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。”

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监事长钱七虎看来,严谨治学就是要循序渐进、实事求是,反对夸夸其谈。“实事求是难,最难的不是对人,而是对己,找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,不断进步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
图片

(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)

步入新百年,新时代的科学家们依然将热爱科学、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,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。他们坚持独立思辨、理性质疑,大胆假设、认真求证,不迷信学术权威;坚持立德为先、诚信为本,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;坚持不惧限制,突破自我的决心,拿下每一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用科学精神和无悔付出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。

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

今年国庆上映的《我和我的父辈》第二篇《诗》,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为背景,讲述的是航天工作者在戈壁深处为航天事业隐姓埋名、无私奉献的故事。而如此般淡泊名利、潜心的科研工作者,我国还有很多很多......

图片

(两弹一星邓稼先)

1948年至1950年,留学归来的物理学博士邓稼先,秉持着科技强国的夙愿,毅然投身于中国以“两弹一星”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工作。作为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,邓稼先先后参加、组织与领导了核武器的研究与设计工作,在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后又转向氢弹设计原理的探索,并相继完成相关讲义教材的编写工作。正如《诗》所描绘的那样,在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的那一刻起,已经注定得过上隐姓埋名、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。

图片

(202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大中顾诵芬)

最近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顾诵芬院士说:“我们必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!”从新中国成立时航空工业的空白,再到如今我国飞机设计体系的建立,我国歼击机从无到有的开创历史,牵引并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等…这背后,是儿子顾衡童年的“颠沛流离”,因父母工作繁忙而不停辗转寄住于亲朋家中;是备用在顾诵芬办公桌旁的压缩饼干、军用罐头等日常伙食,是一辆摔得只剩下一个把手的自行车却骑了很久的自行车。淡泊名利、心系航天,最高科学技术奖,他实至名归。

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

自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,“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”也正是举国上下攻坚克难的真实写照,全国人民齐心协力,实现了“黑天鹅”事件的完美蜕变。在这背后,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党和政府科学应对疫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撑。回望几十年科学技术领域的跨越性成果,正是那一个个科技工作者用辛勤与汗水所凝聚成的智慧结晶。

图片

(中国天眼)

中国天眼能够正式开放运行背后,是自94年开始,26年的风雨兼程,其凝聚了四代科学家的智慧与心血。从1993年开始提出,到2007年正式批复,从最初的5人研究小组到百人团队,再到2011年清华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近200家高校、研究所、企业直接参与开工。在遇到索网疲劳试验这场巨大考验面前,南仁东团队攻坚克难,700多天经历百次失败,研制出了满足天眼要求的钢索,而这项自主创新技术,成功应用到后来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去。

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

千秋基业、人才为本。要想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创新,培养一支高素质创新队伍显得尤为重要。

图片

(数学家华罗庚)

“人有两个肩膀,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:一肩要挑起‘送货上门’的担子,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;另一肩要当作‘人梯’,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,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,拉我上去,再做人梯。”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,数学家华罗庚秉持着鼓励后学、甘为人梯的精神,亲自给数学专业学生讲课,撰写教材。一生在数学领域研究中硕果累累,其著作《堆垒素数论》被誉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。

图片
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,“十四五”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。从“中国天眼”落成启用到“奋斗者”号万米深潜,从“天问”奔火到“嫦娥”揽月……千万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,肩负“以身许国,何事不可为”的担当使命,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豪情锐意进取,创造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。

前辈们的将精神化作动力,将生命化作燃料,为国造重器。作为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青年,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,在科研学习中激发创造张力,努力实干,不断创新,让科技强国的未来加速照进现实!

来源:扬华研究生院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