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报国红旗榜|姜大川:做科技成果产业化“弄潮儿”
2021-12-29 16:45:23
【人物简介】姜大川,1983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大工(青岛)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,从事硅材料冶金制造技术研发十余年并实现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,在青岛隆盛公司完成了年产200吨的中试生产线,生产硅材料产品被行业知名企业认可并使用,建立科技成果认证体系将科技成果产业应用科学化、规律化、规模化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,博士后科学基金(一等)1项,企业横向课题多项,发表SCI论文21篇(前三作者),第一作者8篇,EI论文5篇(前三作者),第一作者3篇,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3项,计划单列市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(均排第二),获批发明专利65项,项目产业化年产值达到数千万元。作为一名高校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,完整经历过开发、中试试产到产业化,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教训。作为衔接科研与产业的先行者,申请人的经历和成绩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认可,促进了大连理工大学与青岛市政府的全面合作,将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成果在青岛地区实现量化转化。
科技成果产业化难,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,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规律是什么?如何才能破除“篱笆墙”,打通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?
“如果说科技成果是一维的一条线,那么产业化就是三维的一个体,由线到体,需要经过生产、应用、配套、市场等诸多环节。我们现在做的主要工作,就是致力于把一维变成三维。” 大工(青岛)研究院总经理姜大川说。
初次创业:不经历风雨,哪得见彩虹
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过程,表面看是将研究形成成果,再应用到实践中,但实质上却具有很大的创新性。
在大工(青岛)研究院,姜大川指着大厅一角的展位介绍:“这是我们经历的一些惨痛教训,深刻而又有意义,没有这些经验的总结积累,我们很难通过市场化方式走到现在,只有市场化才能赋予科技成果生命力……”
2012年,姜大川自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,随即留校任教。当时,一家企业看中了实验室的一项硅材料成果,合资成立了一家公司,姜大川担任技术副总。姜大川想当然地认为研究成果已经成熟,形成市场化产品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进入企业后才发现,成果转化那真是一步一个坎儿。
“首先就是生产设备的问题,我们准备把实验室的设备放大后用于生产,找了加工厂来做。本以为半年足够了,结果整整用了一年半时间。”姜大川回想起来,至今心有余悸,包括一颗螺丝钉怎么选位置,门向哪个方向开,这些在实验室里根本不用考虑的问题,在生产中却必须面面俱到。
设备制造出来了,就真能投入生产了吗?
在实验室条件下,为了更好地提高纯度指标,由于缺乏对产业供应链要求的掌握,他们将产品设计成圆锭,但市场上流行的却是方锭。为了生产圆锭,他们只能自己定制9000元一个的圆形坩埚,而市面上流通的方形坩埚则只要3000元。更大的问题是,圆锭生产出来之后,需要再次切割成市场流通的方锭,否则进不了下一步的产品供应链条中去。
“这样一来,我们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。尽管产品的各项指标都不错,但就是进不到生产体系中去,这也是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频频遇到的问题。”姜大川不无感慨地说。
二次创业:准确定位,驶入“新蓝海”
2015年,大工(青岛)研究院成立,姜大川带领团队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艰辛历程。经历了初次创业的失败,这次他们总结经验,调整思路,围绕市场化需求,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“高校有科研能力和成果,企业有产业化需求,供需两头旺,但中间的转化环节却运行不畅,形成了所谓的死亡之谷。”姜大川认为,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是简单的顺承关系,而是分为科技成果、科技临床、产业化三个阶段。
“科技临床类似于医学临床,需要若干期才能够实现产业化,科技临床要解决成果的成熟性、稳定性、系统性等问题,成为具有规模化意义的商品,才能进入产业化阶段。”姜大川说。
长期以来,人们对科技临床阶段没有足够的认识。在姜大川看来,按目前高校做科研项目的计划性思维不行,按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思维也不行。作为二者的衔接,需要一个中间环节的介入,将成果从计划向市场交割。
“我们需要实现一维(成果)向二维(商品)和三维(产业化)的过度。不能简单地让科研机构和企业直接对接,需要嵌入丰富的功能化要素,补足成果的非技术短板,方能进入市场,实现产业化。”姜大川说,该阶段当前的工作主要由科技中介组织承担,但这个阶段并不单是服务业,更应该像科技企业生产的制造业,大工(青岛)研究院正是这样的定位。
仰望星空:心中有梦,路便不远
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十年,在姜大川看来,这就像养孩子一样,可以分为几个阶段:生孩子、培养孩子、孩子成才工作。科技成果仅仅是孩子出生,企业引进成果像孩子成才工作为了直接创造价值,而科技临床阶段就相当于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。
“科技成果产业化需成套体系及综合管理支撑,这也是再创新的过程。”总结既往经验,姜大川建立了一套介于研究方法与生产之间的认证体系。
“它分为管理、科技和风险调控三部分,涵盖人才、科技、资本3大类、15个维度、近300项指标认证,把成果产业化过程转化为数值指标。”在认证路径上,一个项目被分成生存期、规范期、加速期、战略期和发展期,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指标,项目不同则考核指标也不尽相同。
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,人是核心要素。
姜大川认为,尽管兼具技术和市场的专业人才少,但我国已具有充足的既有技术基础又有管理可塑性的潜在人力量,博士、博士后等就符合这样的基础条件。他们有知识和技术,并且年轻可培养,如果根据人才特征有效选拔和培养,使其理解科技临床阶段规律并实践,可成为具备科技成果产业化承担素质的转化人才。
“路径管理提出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方法,成果转化人才提供人力资源保障,既有方法又有人才,这就具备了走出科技临床阶段的核心要素。”姜大川表示,科技临床有潜力衔接上百万存量的科技成果与万亿级的产业规模,必将成为一种新兴业态,从而根本性地改变科技和产业分立的现状。
在清华大学牵头的科技部项目成果《创新影响力:标准化研究与实践》一书中,大工(青岛)研究院作为唯一年产值低于10亿元的企业,被收录到15个企业创新典型案例中。
“大工(青岛)研究院处在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前沿,尽管所做的工作微小而具体,却是我国众多科技创新创业探索的缩影,为我国高校产业化研究院发展探索了发展新模式。”书中如是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