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科学家精神 凝聚创新发展磅礴力量---2021年“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”专版

2021-12-09 16:13:00

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。长期以来,一大批山东籍及住鲁老一辈科学家秉持科技报国的理想,深深扎根齐鲁大地,刻苦钻研、勇于创新、无私奉献,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们身上所镌刻的“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,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,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,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,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,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”,融入了一代代齐鲁科学家的血脉之中,穿越时空、熠熠生辉,传承至今。
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近年来,山东省科协深入践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,把宣传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为重要工作抓手,不断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,组织实施山东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,加强全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,成立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报告团,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弘扬活动,为推动形成具有科技共同体特色的创新文化生态,营造风清气正、求真务实的良好学术环境,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,坚定创新自信,紧抓创新机遇,勇攀科技高峰,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。  

采问道求索之风,集岱岳北斗之成

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一大批山东籍及驻鲁科学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在齐鲁文化的浸润下,默默耕耘、潜心求索,在基础前沿、战略高技术、民生科技等领域,勇于攀登、甘为人梯、接续奋斗,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科技成果,在山东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足迹。

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田间地头,到华北、华南酸雨的科学观测现场,从胜利油田、渤海油田钻井勘探的石油会战,到海藻、大菱鲆养殖的千里海滩……大爱化作田间行、守护蓝天卫环保、水击石穿寻地火、耕海踏浪谱华章……这一项项创新成果、一座座科技丰碑的背后,都凝聚和倾注着老一辈齐鲁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,他们把自己毕生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科技强省、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,用创新求索的实干和实绩,挺起了山东乃至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脊梁。

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,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的艰辛历程保存和记录下来,为加快科技创新,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,2010年,由国务院批准、中国科协牵头,联合中组部、教育部、科技部等11部委共同组织实施了“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”。采集对象主要面向年龄在80岁以上、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,或虽不是两院院士,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。这是一项抢救性科技民生工程,也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、内容最丰富、类型最广泛的中国现当代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。

自2012年起,山东省科协开始承担中国科协山东采集项目的管理工作。2014年,在中国科协指导下,山东省科协自主开展了本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。山东采集工作自启动以来,得到了老科学家本人、亲属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,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。截至目前,共开展余松烈等29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,采集对象涵盖了农业、数学、海洋、化学化工、物理、采矿、医学等专业领域,分布在山东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、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,形成了一大批类型丰富、形式多样的采集成果,为理清我省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、保存科技发展历史文献、记录科技发展历程、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、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。

弘黄钟大吕之声,扬科研学风正气

居高声自远,风正好扬帆。

如果说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的前行灯塔,那么科研诚信就是筑牢科技创新大厦的坚实基石。近年来,山东省科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委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重要部署,搭平台、组队伍、聚资源、建机制,不断创新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方式方法,扎实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,激励和引导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、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,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,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、崇尚创新、尊重人才、热爱科学、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。

成立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报告团,在全国领先组建省域科学家精神宣讲队伍。2020年4月,在多方调研,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,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,经认真组织遴选,成立了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报告团,确定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等首批入选专家14名。2021年9月,在前期工作基础上,开展了第二批专家征选,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图书馆馆长、研究员沈刘峡等12名专家入选。组织开展“红色科学路”科学家精神报告活动。6月2日,在省科协举办“红色科学路”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报告会暨学习宣传郭永怀事迹巡回宣讲启动仪式,沈刘峡、李燕、王莹等专家分别作沈忠厚、余松烈、郭永怀等先进事迹宣讲报告,来自省级学会、大学及中小学学生代表等120余人参加活动,引起热烈反响。相关工作经验入选中国科协“十大”会议交流材料。

发挥资源优势,编辑出版《红色科学路——山东科学家传记》(上、下册)。依托山东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专家团队,深入挖掘采集成果,组织编辑撰写山东首部记录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传记——《红色科学路——山东科学家传记》(上下册),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全书近80万字,收录了余松烈等16位山东籍及住鲁老一辈科学家入传,全面展示了党领导下的山东籍及住鲁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辉煌成就、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,入选2021年山东省第三批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。突出系统优势,组织开展“红色科学路”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。在省科协官网推出线上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。面向广大青少年、科技工作者等社会公众,组织全省地市科协广泛开展线下主题展览活动。青岛市科协组织展览20余场,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基地、进产业园区,受众人群5万余人次;济南市科协组织巡展吸引近4000人次参观;聊城市科协展览活动接待公众3400余人;菏泽市科协展览活动参观公众累计达1万余人次;滨州市科协巡展10余场次,参观科技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近万人。

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凝聚创新发展磅礴力量

科学无止境,精神永流传。

2021年5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、中国科协十大上发表的的重要讲话指出,“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,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。”

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历史交汇点,面对“十四五”时期新征程、新挑战、新使命,山东省科协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聚焦“走在前”的目标要求,扎实履行“四服务”工作职责,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涵养优良学风,团结动员全省700万科技工作者,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,争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,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贡献应有力量。(王晶董金艳 刘彤)

 

山东籍及住鲁老一辈科学家掠影

他们秉持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——

著名力学家、应用数学家、空气动力学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即中国科学院院士)、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郭永怀:“我当年出国,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!家穷国贫,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!”

1944年,曾呈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近海潜水海底做石花菜生长实验。.jpg

1956年,郭永怀、李佩夫妇(左一、左二)在回国的邮轮上。

著名果树栽培学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:“从事农业科研,必须关注农业、关心农民,对农民负责。我们的成果只有简单实用才能让农民接受,更好地发挥作用。”

束怀瑞2019年9月4日手书.jpg

束怀瑞2019年9月4日手书

他们秉持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——

著名海洋生物学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即中国科学院院士)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呈奎:“我们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,落实到在海洋生物学领域,加强原始创新,在海洋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。”

1944年,曾呈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近海潜水海底做石花菜生长实验。.jpg

1944年,曾呈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近海潜水海底做石花菜生长实验。

他们坚守追求真理、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——

著名核化工专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即中国科学院院士)、两弹功臣曹本熹:“伟大的发明绝不是灵机一动,轻而易举的。科学家的发明都是在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,努力探索、研究才获得的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踏踏实实地求学,绝不能异想天开地不学自知或一蹴而就。”

1949年,曹本熹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师生学习会上发言。.jpg

1949年,曹本熹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师生学习会上发言。

著名物理海洋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:“许多人问我取得成功的经验有哪些,我并无什么经验可谈,唯独信仰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精神,牢牢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。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精神以及健康正确的价值观,是我毕生献身于祖国海洋事业的力量源泉,这也是我想给同学们说的心里话。”

文圣常开展海浪研究的手稿.jpg

文圣常开展海浪研究的手稿

他们坚守淡泊名利、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——

著名小麦栽培学家、教育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:“在下放滕县劳动锻炼的五个年头中,是我一生中最愉快、最紧张、最兴奋的时间。虽然生活比较艰苦,劳动比较沉重,但我始终沐浴在农民的温暖友情中,是我向农民、向生产实践学习的最佳时刻,我在业务上获得较大丰收。”

农民为余松烈颁发的科教兴农功勋卓著“丰收”金质勋章。.jpg

农民为余松烈颁发的“丰收”金质勋章。

他们践行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——

著名环境化学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:人才是一个学科真正的生长点,是学科生命力所在。经过“七五”和“八五”科技攻关两个关于酸雨污染的项目研究,不仅收获了众多科研成果,而且培养、储备了一大批科研人才。

1993年,王文兴(右一)在白云山检查酸雨采样。.png

 1993年,王文兴(右一)在白云山检查酸雨采样。

他们践行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——

著名数学家、教育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即中国科学院院士)潘承洞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之后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,先后指导培养了14名博士研究生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。他人才强校、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发展战略为山东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。

1993年,王文兴(右一)在白云山检查酸雨采样。.png

1983年,潘承洞(前排右一)参加山东大学数学系博士论文答辩会。

(资料来源: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)

Baidu
map